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,短剧因其便捷的观看方式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,特别是在春节档期间,其日消耗额度甚至破亿,整体票房预估高达8亿元。然而,这背后的疯狂吸金现象却隐藏着诸多乱象,成都市民CC的经历便是其中一个缩影。
CC在帮助母亲处理手机问题时惊讶地发现,微信中有大量短视频小程序的支付记录,这些记录多以9.9元、19.9元、39.9元等小额支付为主,但由于频繁付费,一个月的花费竟高达6000多元,累计已超4万元。这样高频的小额消费,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,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
短剧的盛行,部分得益于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的有效推广。这些广告往往通过展示短剧中的精彩片段吸引观众,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剧情吸引并跳转至相关小程序进行观看,消费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阻碍。然而,随着短剧小程序因违规被下架,许多消费者开始面临维权难的问题。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体,他们往往因为不熟悉维权流程而陷入“容易上头、难以维权”的消费陷阱。
当前,短剧的付费模式主要分为单集/片付费解锁和小程序的年费会员两种形式。尽管这种模式为内容创造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,但对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,小额高频的消费模式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。
此类事件揭示了数字内容消费领域中的一些问题,特别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了解消费内容的具体收费模式、维权渠道和退费流程变得尤为重要。对于监管机构和平台而言,加强对违规内容的监管、简化维权流程、提升透明度,以及加大对中老年消费者的保护力度,是确保健康消费环境的关键。
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,如何平衡商业收益与消费者权益,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、透明的数字消费环境,是摆在所有相关方面面前的一大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