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、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在公开演讲中表示,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下一个重要领域。然而,他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,认为纯电动汽车是对人类能源的浪费。
刘科指出,随着AI时代的到来,全球不仅面临芯片短缺的问题,未来更可能出现严重的电力短缺。他提到:“黄仁勋和马斯克曾表示,电力短缺可能会比现在预估的更加严重,需求或将增加两到三倍。” 这意味着,电力行业的产值可能达到数万亿规模,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值得关注。
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,刘科认为解决储能问题至关重要。但储能形式究竟是储电、储氢还是储液体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。他表示,当前最经济的大规模储电方式是抽水储电。然而,抽水蓄能也存在争议,部分地区甚至拆毁已经建成的大坝,因其可能影响河道生态系统。
刘科提议,未来的抽水蓄能系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优化。他设想在山区利用无人机寻找合适的蓄水点,并通过技术专利减少水的挥发损失,这或许是大规模储能的低成本解决方案。
关于电动汽车,刘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。他支持电动车的应用,但反对现有的纯电动技术,认为其在续航设计上存在过度浪费。他指出,大多数人日常上下班只需要120公里的续航,而为了应对少数情况下的长途需求,电动车配备了600公斤的大型电池,这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能耗。他形象地将电动车的大电池比作“扛着600公斤的负担来回跑”,对能源的消耗不合理。
他建议,未来电动汽车可以采用更轻量化的设计,减小电池重量至120公斤,配备50公里左右续航的小型“塑料桶”电池,再搭载绿色甲醇增程器。这样,用户可以通过边行驶边充电的方式满足长途需求,而无需依赖大量的快充站。此举不仅能减少能源浪费,还可以提升电动汽车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。